欢迎来到中共宜兴市委党校网站!

天气预报:
机关党建
读书体会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机关党建 > 读书体会

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献礼建党九十周年
日期:2014-06-23   浏览次数:

市委党校  崔红菊

古往今来,旅游一直是人们增长知识、丰富阅历、强健体魄的美好追求。在古代,中国先哲们就提出了“观国之光”的思想,倡导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游历名山大川,承天地之灵气,接山水之精华。新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全国上下高度重视旅游工作,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,已经成为一个富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。

宜兴旅游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发展契机,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,实施《旅游振兴五年行动计划》,将“旅游振兴”列为宜兴十一五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。生态文化旅游业得到跨越式的提升,2010年宜兴市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、旅游总收入近100亿元。宜兴生态文化旅游的大发展源于“绿色执政、注重保护”的先进理念,源于“资源整合、深化内涵”的发展策略,源于“彰显特色、提档升级”的创新举措。

宜兴生态文化旅游的大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“绿色执政,注重保护”的先进理念。近年来,宜兴在生态文化保护方面的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,生态、文化、旅游已经成为宜兴发展的关键词。2011年1月,宜兴被列为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”,正是得益于对文化保护的重视。“生态”保护也是如此,宜兴“十一五”规划中,“生态”出现了28次,“十二五”规划中出现了90次。从28到90,可以看出,宜兴市委市政府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大、逐步深化。宜兴在生态保护方面也曾经走过一段弯路,由于宜南山区矿产资源丰富,所以靠山吃山,开山采矿成了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,长年累月的矿山开采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。本世纪初,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出:伤筋动骨是为了脱胎换骨,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发展后劲。先后关停了501家化工企业、309家琉璃瓦企业和所有的矿山宕口,并吸引社会投资对废弃宕口进行复绿,原来的宕口变成了天池,光秃秃的山上也逐渐披上绿色的外衣。

从过去的“金山银山”到现在的“绿水青山”,宜兴真正实现了由“环境换取增长”到“环境优化发展”的转变,在发展的过程中严守保护底线。目前宜兴的开发强度不到20%,远低于周边的先发地区,宜兴的环境容量和生态优势在苏南地区是首屈一指。这样就为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腾出了空间,保住了资源命脉。宜兴旅游业由弱势产业升级为支柱产业,越来越受到重视。宜兴“十二五”规划中提出的“一圈三带”产业布局,其中就包括“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带”。

宜兴生态文化旅游的大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“整合资源、深化内涵”的发展策略。以前宜兴的景区可以用“只见星星,不见月亮”来形容,小景点没有通过链接形成大项目。现在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,让文化来做媒,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,形成以宗教文化主题的云湖板块、以陶竹文化为主题的阳羡板块、以梁祝文化为主题的善卷洞板块、以紫砂文化为主题的蜀山板块、以现代都市文化为主题的东氿板块等五大板块。经过这样的整合之后,打破了原先“只见星星,不见月亮”的旧格局,形成了“众星拱月,多点开花”的新局面。提升了生态文化旅游的规模效益,也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主题鲜明、形态各异、质量上乘的旅游精品。

宜兴生态文化旅游的大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“彰显特色,提档升级”的创新举措。宜兴旅游的特色是生态乡村旅游遍地开花,已经领跑全省。宜兴在全省首创“农家乐”星级评定机制,通过星级农家乐评选、生态乡村旅游示范点评选等举措对经营者进行鼓励、监督和引导。通过评选活动,大大提升了旅游景点的经营管理水平,促进卫生环境的改善。更重要的是拓展了项目,从单纯的吃农家菜拓展为住农家屋、观农家景、干农家活等,项目更具参与性强、多样化和趣味性。比如兴望文化园,以前只是一个大型养猪场,为了更好地处理猪粪,2005年兴望引进了国家农业部的沼气发电项目,在处理猪粪的同时解决了园内的全部供电。沼气发电生成的废液用来浇灌果园;又在果园里放养草鸡,在水塘里养鱼,养鹅;再到后来发展成了乡村旅游,把资源整合起来了,旅游的发展又让养猪升级了。现在养的是“文化猪”,猪文化馆里有千斤大猪、小香猪,还开发了小猪赛跑、小猪跳高等特色项目,吸引了很多游客。从养猪到种植、养殖,再到旅游,整个过程循环起来了,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。兴望已经不是普通的乡村旅游了,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循环经济,是特色中的特色。

正所谓“风正潮平,自当扬帆破浪;任重道远,更须策马加鞭”。宜兴生态文化旅游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下,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禀赋,以舒适的生态迎接八方来客,以厚重的文化回馈四海宾朋,以丰硕的成果向建党90周年献礼!